当前日期: 2024年04月23日 21时22分
招聘临时工作人员公告2024-04-23

海南工会职工心理健康课堂第21期:青少年为什么容易抑郁和焦虑?

来源:超级用户  作者:超级用户  时间:2021-10-22  浏览次数:1235

    一、抑郁和焦虑情绪的人群分布特点。

   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,不仅影响着当前这个数量逐渐增加的群体,而且影响着未来人才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建设与发展。近年来青少年的抑郁、自杀等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关注。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《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》,提出把抑郁症筛查纳入高中及高校学生的健康体检内容,更是将学生作为四大重点防治群体之一。

    根据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(2019-2020)》,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大样本调查结果显示:大学生中有18.5%有抑郁倾向,4.2%有抑郁高风险倾向;8.4%有焦虑倾向;睡眠不足的问题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,43.8%的大学生表示最近一周中有几天睡眠不足,7.9%的大学生表示超过半数时间,而4.4%的大学生表示几乎每天都睡眠不足。

    大专生在抑郁水平、焦虑水平、睡眠质量、自评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好于本科生。报告还指出,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,其中本科女生的抑郁水平最高,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,也高于本科男生、大专男生和大专女生这三个群体。抑郁是自杀的高危因素之一,随着抑郁水平的升高,自杀意念的出现比例显著上升。而在抑郁风险较高的群体中,自杀意念出现的比例较高。

    将调查对象划分为四个年龄段:18~24岁、25~34岁、35~44岁、45岁及以上。分析发现,18~25岁组的心理健康指数低于其他各年龄段。

    焦虑和抑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层面的问题。在过去的15年间,精神疾病的患病率,特别是焦虑、抑郁的检出率均呈现快速增加。已经成为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公共卫生问题。

    二、青少年为什么成为负面情绪易感人群?

    首先这与青少年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关,其次也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。

   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在第二高峰期,身体发育主要表现为身高体重和身体外形的显著变化。这些变化不仅使他们出现了成人意识和独立意识,认为自己已经长大,成为一个独立的家庭成员,具有自己在特点和想法,希望周围成人和同伴尊重自己、理解自己、认可自己。如果家长和老师并不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,仍然采用对待小学生一样的方式,严格控制、反复提醒、过分指责,就会让他们产生角色混乱和自我矛盾,引发苦闷、烦躁、抑郁和焦虑情绪。

    身体发育还表现在生殖系统发育成熟,第二性征明显,出现强烈的性冲动。体内荷尔蒙的作用下,对异性有接触、爱慕的心理愿望,产生所谓情愫。但喜欢一个人却不一定能得到祝福,常常会被成人严格监控和强制分开。还可能喜欢的对方并不接受自己的情感,陷入单相思的痛苦之中。进入初中和高中阶段的青少年,学校也会对他们谈恋爱从舆论上施加压力。进入大学后虽然能光明正大地谈恋爱了,但大学校园的恋情常常面临多种挑战,有来自双方差异的,也有来自现实环境的。

    随着青少年与原生家庭分离,他们的情感逐渐转向同龄人群,他们会关心同伴关系的建立,关心自己在同伴中的威信、形象和受欢迎水平等,会出现个人神话和假想观众的情况,反映出他们很在意自己被周围同伴的认同和接纳。但是,当前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也如同婚姻关系一样,影响因素更加复杂,维系起来更加困难,导致畏惧人际交往或不愿意人际交往的青少年增加,这种情况会增加青少年抑郁和焦虑风险。根据欧文.亚隆的观点,个体内心的焦虑和抑郁很大程度上是人际冲突带来的。

    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对它们的焦虑、抑郁情绪也有直接影响。如原生家庭的情感功能不良,早期养育不充分,导致成长中缺失温暖、关爱和支持,造成创伤性适应不良,自卑、胆怯、敏感,容易高估别人的敌意,从而陷入无助无望和悲观抑郁。还有激烈的考试竞争、就业竞争、择偶竞争和晋升竞争,总之在青少年成长的路上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机会竞争,转化成不断涌现的压力,在自身能力达不到竞争要求的时候,就容易出现无助无望,出现焦虑、抑郁情绪。

    其他社会原因:人际疏离带来的孤独感,远离自然,归属感和价值感缺乏,物质主义价值观等。

    从神经生理学角度看,焦虑、抑郁情绪就是外界的挑战性刺激作用下,神经-内分泌系统相互作用后,引发的本能性防御反应。如果刺激长期反复出现,则会影响自然的神经回路,特别容易诱发负面情绪。比如,不论哪个年龄段的女性相对男性,有更多抑郁倾向,专家认为这和女性更为敏感的认知风格有关,就是女性更容易形成这样的神经回路。

    三、如何帮助青少年缓解焦虑、抑郁等负面情绪?

    首先,学校要做好以下教育:

    1.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。包括心理健康意识、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。需要广泛宣传,讲课,培训,做好科普,培养青少年对自我状态的觉察、调节和求助能力,克服病耻感。

    2.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以过程为重,以内容为重,以意义为重,以情感为重。

    3.培养青少年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品质。友善关爱,自主自律,社会担当,家国情怀等。

    其次,青少年自己要能够处理好以下四件事:

    第一、自我觉察

    第二、自主调节

    第三、主动求助

    第四、相互帮助

文: 吴曦 海南省心理咨询行业协会执行会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

图:来源于网络

附件下载
相关文章